危疾保險購買前必看!90% 人都犯的 5 個致命錯誤!
- LifeTEGO 團隊
- 3月21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購買危疾保險是為了給自己和家人一份安心,但你知道嗎?很多人投保時都會因為資訊不足或誤解條款而犯下致命錯誤,導致保障不足甚至白花冤枉錢!我們將揭示 5 個常見錯誤,幫助你在購買危疾保險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避開那些看似不起眼但代價高昂的陷阱!
目錄
誤區 1:已有醫療保險,不需要危疾保險

醫療保險和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及功能其實大不相同。醫療保險主要用於報銷醫療費用,例如住院、手術及藥物等開支,但它無法補償因患病導致的收入損失。
相反,危疾保險會在確診受保疾病後,提供一次性賠償金,這筆賠償可以自由運用,無論是支付生活開支、還清貸款,還是用作康復期間的額外支援都可以。即使因病無法工作,危疾保險亦能幫助你維持生活品質,減輕經濟壓力。兩者互補,缺一不可,切勿混淆!
誤區 2:所有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都一樣

很多人以為所有危疾保險的保障範圍都差不多,因此只比較保費,或者單看哪個計劃的賠償額最高。其實,危疾保險之間的差異不僅僅在賠償金額,更重要的是特色保障項目。
雖然大部分危疾保險都會對熱門疾病如癌症、心臟病及中風提供多項保障,但一些額外功能如保費豁免、還原保額及額外現金支援,卻能大大提升計劃的實用性和性價比。例如,有些計劃在早期危疾賠償後會豁免未來保費,減輕經濟壓力;而有些則提供額外現金支援,幫助應付癌症治療期間的生活費用和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額外開支。
誤區 3:保額「剛剛好」就足夠,保費能省則省

不少人在購買危疾保險時,為了節省保費而選擇較低的保額,抱著「有買就好」的心態。然而,當真正需要理賠時,才發現保額遠遠不足,無法應付龐大的醫療費用和日常生活開支。
隨著醫療通脹,治療費用只會不斷上升,未來的醫療開支可能比我們現在想像的高得多。同時,物價通脹也會推高生活成本,尤其是對於年輕投保人來說,這些長期的經濟壓力會隨時間累積,影響更大。
危疾保險的目的不僅是支付醫療費用,還要確保患病期間的生活品質不受影響。所以,切勿一味追求最低保費,選擇足夠的保額,才能真正發揮危疾保險的保障作用!
誤區 4:買了保險就萬無一失

很多人以為買了危疾保險就高枕無憂,但事實上,若未注意細節,可能會因為理賠被拒而失去應有的保障。
首先,投保前必須如實申報健康狀況。哪怕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檢查,例如公司提供的周年體檢,最理想也如實填寫相關資料,避免體檢報告中某些指標數值不理想,日後卻因未曾申報,導致危疾索償被拒。
其次,要了解保單的等待期,通常為 60 至 90 天。在此期間內確診的疾病,保險公司不會進行賠償。
最後,定期檢視保單也很重要。生活狀況和醫療技術會隨時間改變,定期檢討保障範圍是否仍符合需求,並適時調整保額,才能確保保險真正發揮作用。
誤區 5:現在身體健康,不需要危疾保險

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患上危疾的風險較低,因此暫時不需要購買危疾保險。然而,這種想法可能讓你錯失最佳購買時機。當健康時投保,能以正常保費水平獲得全面保障,避免因健康問題影響承保資格。
一旦出現健康問題,保險公司可能會要求收取額外保費,甚至將某些危疾列作不保事項,限制你的保障範圍。更嚴重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可能直接拒絕承保,令你錯失獲得危疾保障的機會。
總結
危疾保險是財務規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能在關鍵時刻提供經濟支援和安心。避開這 5 大常見誤區,不僅可以確保保障充足,還能避免浪費金錢。
健康並非一成不變,不要等到需要時才後悔,現在就是購買危疾保險的最佳時機!
以上資訊只供一般教育、分享和參考用途;不應被視為對任何保險、金融或投資產品提供推廣、建議、邀請或招攬,更不足以構成任何購買產品的依據。閣下在作出任何購買保險產品決定前,應以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為準,及/或尋求持牌保險中介人的獨立和專業意見,並根據自行研究和需求作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