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選錯!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危疾保險?
- LifeTEGO 團隊
- 2月4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已更新:3月7日

購買儲蓄型危疾保險,不僅是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危疾,同時也能為未來儲蓄作準備。這類保險的主要賣點是對首次危疾提供終身保障,當確診危疾後,投保人便毋須繼續繳付保費,減輕經濟壓力。此外,當賠付危疾時,除了獲得 100% 的基本保額,還可能獲得非保證紅利,進一步提高賠償金額。
如果一直未有觸發危疾賠償,這些計劃亦設有儲蓄功能。投保人在 100 歲或之前退保,可取回保單的保證現金價值和非保證紅利,作為一筆儲蓄回報,滿足不同的財務目標。
但各保障類別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其實,關鍵分別在於首次危疾賠償後對指定危疾持續保障年期,以及指定危疾的覆蓋範圍。
我們將比較三款儲蓄型危疾保險,幫助您了解它們的特點與保障範圍,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目錄
1. 儲蓄型危疾保障分類
1.1 單次賠償類別
1.2 多重賠償 (部份危疾) 類別
1.3 多重賠償類別
2. 哪一保障類別更”抵”買?
1. 儲蓄型危疾保障分類

按計劃對受保危疾的賠償次數和覆蓋範圍,計劃可細分為三種類別。
單次賠償:只賠償危疾一次,計劃隨即終止
多重賠償 (部份危疾):首次就危疾賠償後,計劃仍對指定危疾 (如癌症、心臟病、 中風、及/或嚴重認知障礙症) 繼續提供賠償保障至指定歲數
多重賠償:首次就危疾賠償後,計劃對保障表內受保危疾繼續提供賠償保障至指定歲數
1.1 單次賠償類別
定位:以相宜的保費提供終身的基本危疾保障
計劃對受保危疾提供一次賠償保障,所以保費相宜。這類別計劃之間的保障差距較大,例如對成年人早期危疾的保障數目由 7 項至 62 項不等,因此選擇時要留神。
若保費預算不高,或希望新計劃可彌補現有保障額不足兼具儲蓄功能,可考慮此類別。
優勢
1. 有退保價值和非保證分紅
2. 保障槓桿最高
注意事項
1. 計劃之間的保障差距較大,要小心選擇
2. 對危疾日後的復發或持續治療沒有保障
1.2 多重賠償 (部份危疾) 類別
定位:以較相宜的保費,針對都市熱門危疾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這類計劃現時被譽為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因為它不僅保障首次確診的危疾,更可對復發、新症或持續治療費用給予多重賠償,甚至可高達終身保障。部分計劃更進一步,將多重賠償的範圍擴展至首次確診的嚴重認知障礙症,進一步提升保障層次。
此外,各計劃亦加入了不同的保障特色,例如豁免保費保障、針對特定危疾提供額外賠償,甚至有額外現金支援等,這些都增強了保障能力及吸引力。
這類型計劃特別適合首次投保危疾險且保費預算有限的用家,因為它能提供高性價比的全面保障。同時,對於已持有舊計劃但保障不足的人士,也可考慮利用這類別計劃來彌補保障上的不足,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優勢
1. 高性價比且保費較相宜
2. 對熱門都市危疾有更全面保障
3. 計劃間各有不同額外保障項目,可根據各計劃特色配合自身需求
注意事項
1. 加入各種特色保障項目後,令產品保障結構變複雜,不利於保險新手了解
2. 部份保障項目未能量化,令計劃間的差異性未能客觀地直接比較。例如附有條件的額外賠償、多重賠償的次數和保障年期等等
1.3 多重賠償類別
定位:對擁有較高保費負擔能力的客戶群提供最全面的終身危疾保障
這類別的重點在於對危疾保障的全面性,特別是在多重賠償階段的保障範圍上有顯著的優勢。這類計劃的保障範圍不再僅限於癌症、心臟病及中風,還覆蓋了計劃保障表內的其他受保危疾。一些計劃甚至提供無限次的多重賠償次數,進一步增強保障。
由於此類型計劃的賠償次數提升,針對不同危疾的保障亦更全面,因此若計劃還包含其他特色保障項目(如額外現金支援),保費水平往往會相應提高。
這類別的計劃特別適合那些保費預算較為充裕,並希望在首次危疾賠償後,計劃仍能對更多危疾提供持續保障的客戶。
優勢
1. 對危疾首次賠償後,不單繼續保障熱門都市危疾,亦對保障表內其他危疾提供賠償保障
注意事項
1. 保費一般偏高
2. 個別計劃對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的多次賠償次數可能比其他類別少
3. 擴大多次賠償保障範圍的實用性因人而異
2. 哪一保障類別更”抵”買?
選購儲蓄型危疾保險時,部分人或會以保障 "最好" 或 "最強" 作為唯一標準,但忽略了是否切合自身需求及保費負擔能力。事實上,高保障不一定等於合適,尤其當保費過高,可能對日常生活質素造成影響。

以多重賠償類別為例,計劃間的保費水平可以相差一倍,但更多的保費未必能轉化為更切合自己的保障。相比之下,單次賠償類別保費較低,於相同預算下可提供較高的基本保障額,對部分用家而言或更具吸引力。
因此,選擇合適的保險第一步是釐清自身的保費負擔能力,確保保費處於合理範圍,避免對日常生活造成壓力。一份適當的保障計劃,應能在您面對健康風險時提供足夠的危疾賠償金額作為經濟支援,填補財務缺口。